商泰普惠金融论坛 第22期 | 微观行为经济学与普惠金融相结合的思考
发布日期:2023-05-22 供稿人:罗晓燕 浏览次数:462
2023年5月18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AED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武阳应邀出席在线赌博网站举办的商泰普惠金融论坛,为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微观行为经济学与普惠金融相结合的思考”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泰隆金融在线赌博网站 副院长倪禾教授主持,在线赌博网站 师生参加了讲座。
胡武阳教授以农业保险、餐饮企业、扶贫产品三个选择实验为例,分别研究了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方的适配性问题、金融机构的普惠愿景与商业可持续的适配性问题、金融机构如何获得群众和社会最大化的普惠事业支持的问题。首先,胡武阳教授以中国农户为研究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效用函数分析,从而了解农户对农业保险产品的需求特征。实验结果表明:(1)保险公司、农户和政府之间存在“得非所愿、愿非所得”的情况,也是普惠金融目前遇到的困境;(2)在单一产品情况下,增加保额,无论是否降低政府补贴率,农户的参保意愿与福利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同时,保额越高(保费增加),政府补贴不变,农户福利也随之升高,但参保概率快速下降,这是因为能够负担保费的农户所增加的福利压过了无法负担保费而被踢出市场的农户所减少的福利,这违背了普惠的初衷,造成了社会不公平;(3)在维持原先产品不变,增加一个产品的情况下,农户福利上升,参保意愿基本维持原来水平。通过该实验,胡武阳教授得出结论:“多个普惠金融产品优于一个产品;对产品进行帕累托形式的改进是能够更好地实现普惠金融。”
然后,胡武阳教授以餐饮企业倡导绿色环保为例,分析不同程度的环保举措对商业可持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越是激进的环保措施越会导致消费者降低其消费意愿,这不仅损失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损失了原有的资源环境;(2)温和的环保措施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利,而且能够实现环保目的。该实验投射到金融机构可理解为,金融机构只为了普惠而一味损失自身的经济效益,那么金融机构是难以为继的。同时,如果金融机构进行激进的普惠服务,很可能使客户产生逆反心理,即产生负向外延边际。因此,胡武阳教授认为,金融机构应采用符合受众群体需求的普惠帮扶措施,不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接下来,胡武阳教授谈到在食品上贴“扶贫产品”标签所产生的消费者消费意愿影响,以及不同描述内容的标签所产生的不同销售影响等问题。同样地,通过选择实验发现,粘贴“扶贫产品”标签的食品确实能够对企业销售增强正效应,详细的标签内容能够扩大社会福利。那么转换思路,若金融机构定位于服务中小微企业,实现普惠金融,是否能产生正向的社会效应?答案是肯定的。
最后,胡武阳教授回顾了本次讲座内容。他认为,普惠金融重视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但并不意味着普惠金融就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公益活动,而是为了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要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发展可持续。此外,普惠金融也需要讲究市场性原则,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既要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也要让供给方合理受益。
讲座结束后,胡武阳教授还与参会老师、同学围绕选择实验的操作性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胡武阳教授的讲座具有很强的前沿性,给广大师生以深刻的启发,对与会师生的科研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